登記日期:2019.03.29
評論
青葉神社是供奉仙台藩第一代藩主(1567-1636)的神社。神社的建造始於 1873 年,當時主要是前封建領主的公民向宮城縣提出請求。正殿處處裝飾,營造出尊貴的氛圍。包括本殿在內的六棟建築被指定為國家有形登錄文化財產。作為在這個時代建造的神社建築,它擁有可貴的建築美感。
open
解說
青葉神社是奉祀仙台藩初代領主──伊達政宗(1567年~1636年)的神社。伊達政宗建設了以仙台城為中心,朝氣蓬勃的城下町,鞏固了創新而輝煌的伊達文化的根基。神社創建的契機為西元1873年,由曾任領主從屬武士的市民向宮城縣請願,當時日本全國正處於興建整修奉祀領主的神社的風盛時期。 北山這個地方聚集了與伊達家有淵源的禪寺,仿照京都與鎌倉,又被稱為「北山五山」。 明治7年(1874年)11月,本殿、拜殿等落成,雖然於明治9年(1876年)因北山一帶大火而燒毀,但隔年便進行重建。此後,自大正11年(1922年)起開始改建工程,於昭和2年(1927年)完成現有的所有建築。青葉神社的例行祭典青葉祭,雖然曾一時消失,但在伊達政宗逝世後的350周年的昭和60年(1985年)恢復成為市民的祭典,並為紀念伊達政宗於5月24日逝世,每年5月會有豪華的「山鉾」(一種祭神用的車子)和「仙台雀舞」熱鬧的遊街點綴城市。
本殿為奉祀神明的神聖建築,於大正13年(1924)年完工。本殿的建築樣式為「流造」社殿,其規模大而被稱為長方形的三間社流造式,前方的屋頂較長,成曲線形延伸而成「向拜」(是為了參拜者而做成有屋簷的空間)。屋頂使用防火性和耐用性高的銅板覆蓋。
柱子上層以橫木貫穿突出的木頭末端,也就是「木鼻」有幾何的圖樣,柱子與柱子之間的屋簷下空間則設有「駝峰」(指2個上下平行梁木中間部分的裝飾),帶有優美的唐草圖案等傳統的設計巧思,營造出高雅的氣氛。
拜殿為參拜者進行參拜的建築。
青葉神社的拜殿建於昭和2年(1927年),位於參道的尾端,是神社境內重要的建築物。屋頂設計為入母屋(歇山頂)構造的銅板平舖屋頂,正面設有「向拜」,是為了參拜者將屋簷延伸而成的空間。
內部為一間榻榻米和室,天花板是高雅尊貴的格天井(格子天花板)。不使用鐵釘,以細長的角材交錯組成正方形的格子,再貼上木板。
圍繞在外圍的緣側(指連接屋內與庭院之間的外廊)設有欄杆。
本殿前方的中門和其背後的祝詞舍是本殿建造後,於昭和2年(1927年)所建。
中門是在門中央的2根主柱,各自在前後加上2根支柱,為共有4根柱子支撐的「四腳門」。此外,像是翻開的書本反過來放,近似山的形狀的屋頂,被稱為切妻構造(懸山頂),是以銅製薄板組合覆蓋而成的銅瓦平舖屋頂。
祝詞舍是向神明頌詞,由神職人員念出祝詞的地方,屋頂和中門一樣是切妻構造(懸山頂)的銅瓦平舖屋頂,是只有柱子沒有牆的開放空間,日文稱之為「吹放ち(Fukihanachi)」。
透塀是一種將供奉神明的本殿圍起來的神社建築設計,具有與世俗環境分隔的作用,因為可以直接看到內部因而得名。由於可進入透塀內部的人有限,因此設計成其他人可以透過透塀看見內部的樣子。
昭和2年(1927年)建造的透塀,在窗框中嵌入細長角材交織而成縫隙的格子窗,是可以從縫隙稍微窺見本殿的構造。銅瓦平鋪的屋頂覆蓋著量輕且耐用性高的銅瓦板。
地基選用磚瓦,可以感受到落成當時的時代感。
雖然為簡樸的設計,但卻使用了優良的建材與技術。
神饌所是緊鄰拜殿的建築物,為處理供奉給神明的食物的場所。為了運送給神明的供品,有連結神饌所和拜殿的走廊,稱之為傳供廊。神饌所和傳供廊都是在昭和4年(1929年)前後完工。
神饌所為入母屋(歇山頂)構造,屋頂鋪設有耐用性的銅瓦,為銅瓦平鋪屋頂。
傳供廊為切妻(懸山頂)構造,銅瓦平鋪屋頂。鋪設木板地板,因沒有裝修天花板,所以可以直接看見整齊漂亮的天花板內部。
舊愛姬社鞘堂是為保護奉祀仙台藩初代領主伊達政宗之元配愛姬的神社本殿不受風雨影響的建築。昭和6年(1931年)創建之時,位於拜殿的東南方位置。昭和20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避免遭受破壞,將本殿移至青葉神社本殿內,鞘堂則移建至現在所在之地。遷建之後則作為守札所(授予御守等護符類物品的場所)使用。
鞘堂為入母屋(歇山頂)構造,銅瓦平鋪屋頂,內部為榻榻米和室,天花板則是在以細長木件組成的格天井(格子狀天花板)。儘管裝飾較少且規模較小,但是座屋簷曲線優美的建築。
成為守札所之後,建築的方位改變了90度,但在作為鞘堂使用時,設有門(棧唐戶)的那一面為正面。
文化資產情報
【時間】
崇拜:全天24小時提供 祈禱招待會:10:00-15:00,禮物/紅章招待會:9:00-17:00 * 參拜時需要申請祈禱、正式參拜等。
【公休日】
-
【費用】
在轄區內自由漫步 護身符:第一隻耳朵500日元起